想 100% 精准定位合适的职位信息吗?请点击>>

job168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江门原属新会管辖。元末明初,江门形成商贾云集的重要墟镇。 1904 年,江门关在北街设立,为广东八大关之一。 1925 年,江门首次成为省辖市, 1931 年撤销市建制,复由新会县管辖, 1951 年再改为省辖市,之后先后由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 1983 年市管县新体制实行,江门被定为省辖地级市,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行政区划

  江门市现辖蓬江、江海、新会三区及台山、开平、鹤山、恩平四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  

蓬江区 地处江门市区蓬江河以北,现辖 3 个镇 6 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 323.7 平方公里,人口 43.64 万。

江海区 地处江门市区东南部,现辖 5 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 107.4 平方公里,人口 15.57 万。

新会区 地处江门市区西南部。新会古称冈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 1992 年撤县设市, 2002 年撤市设区,现辖 10 个镇 4 个派出机构。陆地面积 1387 平方公里,人口 73.9 万。

 

台山市 原称新宁县, 1914 年改名台山县, 1992 年设台山市,现辖 17 个镇和 1 个华侨农场。全市总面积 3286 平方公里,人口 98.92 万。

开平市 1649 年建县, 1993 年撤县设市,现辖 15 个镇。全市总面积 1659 平方公里,人口 68 万。

鹤山市 新中国成立后曾与高明县合称高鹤县, 1982 年恢复鹤山县, 1993 年撤县设市, 现 辖 12 个镇。 全市 总面积 ll08.3 平方公里,人口 36.2 万。

恩平市 1994 年撤县设市,现辖 10 个镇和 4 个场(站)。全市总面积 1698 平方公里,人口 46 万。

丰富资源

   江门市总面积占广东省陆地总面积的 5.32% ,珠三角总面积的 1/4 。河谷、 平原、丘陵、台地及沿海砂洲,组成错综复杂的多元化地貌景观。 全市集雨面积超过 1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26 条,主要河流西江、潭江径流量位居广东省前列;海岸线长 420 公里,大小海岛 271 个,数量居广东省地级以上城市首位;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有 51 种,其中石材资源极具开发价值;森林总蓄积量 830.2 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 43% ,圭峰山、鳌峰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台山大襟岛海域为广东省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上川岛为广东省猕猴自然保护区,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江门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 21.3-22.8 ℃,年均降雨量 2183.3mm 。

 

位置面积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陆域东邻顺德市、中山市、斗门县,西接阳江市的阳东县、阳春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南濒南海,毗邻港澳。全境位于北纬 21°27′~22°51′ ,东经 111°59′~113°15′ 之间。北自鹤山市古劳镇的丽水,南至台山市的下川镇围夹岛,相距 142.2 公里;东自新会市大鳌尾,西至恩平市那吉镇蛤坑尾,相距 130.68 公里。台山市、新会市的南部和恩平市的东南部濒临南海,大陆岸线长 283.36 公里。岛屿岸线共长 331.51 公里。陆地总面积 9541 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 5.32% ,其中海岛面积 235.17 平方公里。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 97 个,其中台山市上川岛面积最大,为 137.16 平方公里;下川岛次之,为 81.73 平方公里。属江门市水深 200 米以内的沿海大陆架,东起黄茅海,西至镇海湾,面积约 2257 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江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广布,东部、中部、南部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宽广,丘陵、台地错落其间,沿海砂洲发育,组成错综复杂的多元化地貌景观。全市山地丘陵 4400 多平方公里,占 46.13% 。境内海拔 500 米以上的山地约占 1.77% 。 800 米以上的山脉有 9 座,多为东北 -- 西南走向。恩平、开平与新兴接壤的天露山,长 70 余公里,走向北边,主峰海拔 1250 米,为全市最高峰。北部的菱髻顶、皂幕山,东部的镬盖尖和南部的笠帽山、凉帽顶,均山势陡峻,岩古嶙峋, "V" 型谷发育。 500 米以下的山丘、台地面积约占总面积 80.34% ,多分布于山地外围,开平、台山、江门市区的冲积平原内有零星点缀。丘陵多无峰顶,呈缓波起伏,坡面多为第四纪堆积。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约占总面积 17.89% ,其中江门市区、新会以南由西江、潭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面积达 500 平方公里,位于台山南部由大隆洞河、都斛河形成的广海都斛平原面积达 300 平方公里。由西江、潭江下游支流形成的河流冲积平原沿河作带状分布,中游狭长,下游宽阔,现多为良田。 境内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主体为北东向恩平 -- 从化深断裂,自恩平经鹤城斜贯全市延出境外;东部沿西江河谷有西江大断裂。两支断裂带构成境内基本构造格架。境内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下第三纪及第四纪等地质年代的地层,尤以第四纪地层分布最广。入侵岩形成期次有加里江期、加里东 -- 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最为发育,规模最大。

经济提速
   江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7 年,江门经济总量首破千亿大关。 2008 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 1280.6 亿元,增长 10.8% ,高于广东省平均增速。人均生产总值达 30973 元,增长 10.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74.7 亿元,增长 19.6% 。外贸进出口总额 131.6 亿美元,增长 7% ,其中出口总额 96.7 亿美元,增长 1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86.7 亿元,增长 19.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89.3 亿元,增长 19.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96 元,增长 13.5% ,创近 13 年来新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6807 元,增长 11.5% ,创近 10 年来新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1158.2 亿元,增长 19% 。

人才储备
   江门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至 2008 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 36 所(其中技工学校 5 所),在校生 71600 人,校均规模 2102 人;民办中职学校 4 所,在校生人数为 2159 人。中等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壮大。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12 所,省级 2 所,市级 5 所 ; 广东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点学校 1 所;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任务学校 2 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 7 个,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 13 个;全国重点建设专业 1 个,全国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1 个。 2003 年,江门市已在全省率先实现所属各市(县)、区都有至少 1 所以上省级重点以上中职学校。
    在职业教育领域,江门市开创了“校企合作”、“校际联合办学”、 “订单式”、“半工半读”等新颖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高、实操技术强的专业人才,并逐渐成为珠三角蓝领人才培养中心,为江门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奠定了坚定的人才基础。 2008 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 98 % , 毕业生广泛遍布于珠三角乃至全省各地,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建于 1985 年,占地 1000 余亩,是全国科教兴国示范基地。 1990 年,经广东省高教局批准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3 年,国家教委批准接收外国留学生; 199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五邑大学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8 年,本科教学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定为优秀。学校现有教职工 730 多人,各类在籍学生 13000 余人,其中研究生、普通本科在校学生 1 万余人。
   五邑大学设有 12 个教学院系部, 13 个硕士点,开设 6 个学科门类 34 个本科专业,其中 4 个为省名牌专业,面向全国 12 个省市招收本科学生,面向全国(含港澳)招收研究生。建校 24 年来,学校培养了毕业生 2 多万人。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是 2004 年 3 月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也是江门市目前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占地 1240 亩,现有 7 个教学系和附属中职学校一所、 30 个专业、 50 个专业(方向);有教职工 665 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 8781 人。
    学院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广泛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项目化教学、“ 2 + 1 ”顶岗实训,形成以校政企合作为基础、遍及校(商)会合作、校团合作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格局。成立 4 年多来,学院共培养了全日制大专毕业生 3663 人,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 98% 以上, 2008 年更高达 99.17% ,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骨干。

历史遗迹

江门圩
  
向晚绿杨归渡映,远灯明灭认前村。
   " 新市 " 地点在今天的莲平路、兴宁路、新市路一带。明末诗人黄居石(江门水南人)的《哀江门》诗中也云: " 甲辰沿海尽丘圩,古庙独存新市侧。 " 这古庙名 " 新市庙 " (今已废,原址在今新市路)。旧新会八景之一的 " 江门晚渡 " 就是对那个时期的写照。那时的新市,是在冲积而成的江边陆地扩展建成的有商店有作坊的集镇,其后继续向东南方向拓展。初步奠定江门城市发展的基础。
   正当江门在逐步发展的时候,明清之交的兵燹贼乱给江门带来严重的破坏,尤其可悲的是康熙元年( 1662 年),清廷的一道 " 移界 " 令,使江门受到一次毁灭性的灾难。
   清廷为了切断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部的反清斗争,于康熙元年( 1662 年)颁下 " 移界 " 令,将濒海居民内徙 25 千米;康熙三年( 1664 年)又下令新会、番禺、顺德、香山、东莞 5 县的沿海之民内迁 15 千米。江门是在 " 移界 " 的范围,统治者一面强迫驱赶百姓离开家园,向内地迁徙;一面把界外的一切建筑物统统烧光,不留片瓦。据《新会乡土志》载: " 民扶老携幼,流离载道,见者恻然。迁民贫者,行乞于市,露宿衢道,往往饿死。迁民失业,饿殍蔽道,弃儿塞路。 " 还规定出界者死罪。至康熙八年( 1669 年),清廷才撤消 " 移界 " 禁令,准许百姓迁回原居住地。劫后的江门,已成一片废圩。黄居石写的《哀江门》诗云:
   江门一望堪痛哭,乱后徘徊江之曲。
   日中江上不见人,草自青青波自绿。
   忆从丙戌盗纵横,懈携灰烬无颜色。

江门千总衙署与常安路的起源
  
江门常安路南段东侧(仓后路口南侧至商业大夏酒家)地带,是清朝末年前约 100 年间的江门千总衙署所在地,当时地名叫长安坊。千总衙署是军事机构,与行政机构县丞署相应而设。据道光 20 年( 1840 年)版《新会县志》记载及所附《江门图》标示,位于现常安路南段东侧是 " 江门汛 " 防地。 " 汛 " 是明、清时代水兵营地称呼,也叫 " 营讯 " 。
   在现外海镇设有石咀汛,扼鲟江(中山古镇)出海和肆水(江门河)通往南路水道之要冲。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因江门逐渐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商业城镇,江门汛由把总升格为千总驻兵的规模,管兵千多人。同治年间伍元亨的《江门杂咏》中 " 酒榭歌台紫洞船,风光最好是营前 " 两句,就是描写千总衙署的长官们在营前江边饮酒作乐的景况。除此处作为大本营之外,北街猪头山炮台、东子口的东炮台和西子口的炮台(现堤西至果栏路段)也有驻兵。
旧江门市建筑长堤马路种种
  江门市长堤在民国十八年即( 1929 )间建筑的。当时市长叶显,原是国民党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师部人物,由徐举荐充任市长的。叶凭藉军队后台,在江门恶极一时,对人民采取极端高压手段,一切任意施为。他在压榨抽剥中,有两件事是人民反抗最大的。一是估价警捐,二是强行拆筑长堤。长堤的拆筑,是由叶显一手办包。究竟工程如何,费用几何,商民一无所知。
   当时仅由市政府布告通知沿河商店按照划线拆卸房屋,而工程则传系暗中以高价由某建筑商承建。商民大为不平,酝酿反对。江门沿河店户原来都是很长的。例如书院街新椰街等店,铺面临街,铺尾都直延到河边,厨房厕所等大都临河建立。当时拆卸划线,规定各店户要拆卸原有面积一半左右。商民等既然全被蒙在鼓里,大家便彼此观望,不肯拆卸。叶显见布告无效,便出动警察及消防队到沿河店户强行拆卸。顿时沿河一带变成瓦砾之场,一时全市哗然。商民结合估价警捐及强行拆铺等问题,向省方上控,展开一场反叶显斗争。叶显一意孤行,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采用军阀手段,逮捕了江门商会会长陈毓棠。事情赵闹越大,反抗也更趋激烈。拆堤工程也就停顿下来。事情纠缠数月,省方终于撤换了叶显,改派严博球为江门市长。严博球是军人出身,位至团长,因身体过于肥胖有如一座石磨,行动不便,改任文职。严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他吸取了叶显失败的教训,便采用了怀柔利用的手法,上任后他释放了被囚禁的商会会长陈毓棠,宣布把建筑长堤和改善估价警捐两事交由市政府会同商民组织 " 江门市政促进委员会 " 主理其事。促进会主任委员由市政府派秘书长充任(先是钟泽霖,后是朱狷若);常务委员由商会正副会长(谭逸南、黄恭发充任。其余委员十余人由各行业推出一些头面人物充任,严分送每个促进委员一米高的照身镜,镜面刻有 " 某某委员惠存 " , " 江门市长严博球敬赠 " 等上下款字样。委员们把这照身镜挂在自己店铺当中,以为十分 " 光彩 " 。这样一来,严就把江门市内商界头面人物控制住了。关于改善估价警捐方面,他取消了估价二字,改为按照各店户的金字屋顶正梁计算。每一金字顶正梁为一条,每一条梁定收警费若干,有二楼则作两条计,在三楼计三条,平面的参照比例计算。这样比原来估价警捐略有减少,就算改善。为了查定各店户的梁数来计算警费,严规定促进会委员会同警局所派人员分为三组,分赴各街道,逐户查明数目,并由商会供应午饭一餐。各委员既醉且饱,查得迅速利落,不日就全部查竣。
   这样,既然是由商民自定自查,那就没有人反对了,估价警捐就此解决。实则老严意不在此,好戏还在后头,促进会虽然是主办筑堤,实则不过按照市府工务局的丈量计算通知,把各户应纳的筑堤费分三期征收,按工程进度由工务局通知将款缴交市府转发承商。所有一切工程计划,全部由工务局控制主理,工务局长潘景兆是个不大露面的人物,没有来过促进会。工程另行投标,由工务局主持,结果由同联生公司投得,每英尺工程费白银四十一元余,堤长六千余英尺,全部筑堤费约白银贰十余万元。同联生老板李某,专在本省各地承包政府各项工程,是一个官商勾结的老手,长堤开始施工后,严博球大卖气力,每天头戴白通帽,身穿白夏布长衫,手拿大手杖,经常在河边指指划划,呼呼喝喝。长堤完工,工务局装模作样地集中促进委员沿堤丈量验收。那只是一条花砂路。所谓花砂路即是只筑好堤勘外围,路面填满泥土,泥上铺些细砂,就算完工。长堤是一市的门面,每英尺工程造价白银四十一元余,这条路在晴天都是尘土飞扬,雨天,却又泥泞难行,车辆过处,坑坑洼洼,交通困难,行人不便。人们议论纷纷。有问工务局,回答说 " 就是这样了 " 。长堤既然筑得不像样,江门市民只好忍痛再行集资铺筑路面,成立了铺筑路面委员会,这次市府不派人了。沿堤分段举出委员,以吕伯朝为主任,仍由工务局包搅设计及开投工程。铺筑沥青路面,亦由同联生公司投得承筑。工程费每英尺白银贰十余元。这样,江门长堤经过两次施工,实际造价达到每英尺六十多元。
   市内建筑马路,官僚们扒钱手段花样也多。工务局最善于修改工程计划。比如工程设计开投后,施工到一个时期,工务局便和承商商量修改计划,如把马路的土路面厚度减低一寸,人们是不易发觉的,但这一寸从全条马路算来,数目就颇有可观了。减了工程费,商民缴纳的筑路费却没有减低。又承商承建工程,一定要奉承讨好工务局,否则诸多挑剔,就难于施工。承商是私人营业,工务局给他八千元,他可以开具万元收据。总之,官商勾结,手续也会做清楚的。当时人们知道这些勾当,便唱说 " 马路矮一寸、荷包胀一胀 " 来泄愤。
   筑马路扒钱手段,还包括划路线问题。开拆马路,街道两旁店户都要拆让。那条马路中线该定在那里呢?可左可右,工务局大有理由可说。有些店铺业主希望自己店铺拆让少些,何留多些,于是就大显手法,要求对自己有利。工务局乘机 " 审定路线 " ,一改再改。旧江门留下一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如常安路、葵尾路等,正可见证。

崖门古战场
  元宋兴亡的历史见证
   南宋益王赵 * (上下构结:曰正)于 1276 年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招集兵将,继续抗元军。其后元军南下进迫,小朝廷由张世杰、陆秀夫、陈宜中一班文武官员,率十数万军队入海南逃经潮州而至珠江口,再西奔化州之 * (石匈)州驻跸。
   景炎三年四月,年仅 11 岁的景炎帝病逝,由其 8 岁的弟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因高雷失守, * (石匈)州势难立足。枢密使张世杰以崖山可恃,再迁帝驾驻跸崖山。
   崖山,在新会南端,濒临南海,山之西有银洲湖经此出海,而山嘴与对岸汤瓶山夹峙如门,故出海口称崖门。
   崖门依山临水,港内可藏舟,形势险要。帝驾从祥兴元年( 1278 年)六月初七日启航,数百船舰,浩浩荡荡,向东北进发。至二十三日,始抵新会崖门。
   张世杰奉帝驻跸崖山,大兴土木,建行宫三十余间,奉杨太后居中,曰 " 慈元殿 " 。同时伐木建军屋三千余间为营。其时,尚有民、兵二十余万,多居于舟中。行朝草市,诏达南粤四方起兵勤王。
   当时,新会的士民闻宋帝驾幸崖山,纷纷勤王入卫。志书记载的有:中乐都新昌村的邓荣,在江西省广信任知府,被元军所破。及闻帝昺幸崖山,即奔归谒帝,卫主抗元。他在乡间募集民兵数千到崖山拱卫行宫。(崖门之战败后,被元军掳杀)。禄洞李宗月,原在封州任职,闻崖山行朝,便弃官回崖山,事奉幼主。得知军缺饷糈,毅然捐粮 1000 石,被诏充新会县水界提督,警戒自坡亭、官塘至外海一带海域。并分拨民兵入卫。文章都伍隆起,因三世受禄,因此以死报宋,亲率乡兵拒元。又贡米 700 石供军糈。后被叛将所杀。此外,有凌村陈元辅、陈英辅兄弟,献粟数千石饷军;水南村廖汝楫,出粟助师,起义勤王。还有香山县(今中山)马南宝,献粟千石饷军,并率义兵护帝;黄梁都赵若榉募集乡民数百为义兵,卫宋抗元。更有新会、中山、顺德以至钦州、廉州的水上居民(旧称旦民),组成乌旦舟师,袭击北兵水师。抗元战火,遍及新会外围的要塞通路。
   然而,在强敌面前,不论是宋王朝的 " 正规军 " ,还是各地勤王的义兵;也不论是陆军还是水师,都是胜少负多,军事上不断失利、、据点不断被占。特别是这年(祥兴元年)十二月二十日,信国公文天祥在海丰县五坡岭战败被掳之后,主要外援被消灭,崖山的宋军基地日渐处于元军的包围之中。
   祥兴二年( 1279 年)正月初,元都元帅张弘范率领元军数万由闽入粤打败文天祥后,直扑新会崖山;元都元帅李恒也率兵船百余艘从广州驶到崖门海面,水陆夹攻崖山宋军。张世杰为死守计,焚崖山行朝草市,结大舟千余艘贯以大索,作一字阵。四周起楼如城堞,奉帝居中舟,决与元军死战。张弘范的陆军、水军汇集崖山、崖门,包围了崖门海面的宋舟,截断宋军往岸采柴草、汲淡水的路线,不断向宋舟军中炮轰和袭击。当时有千艘载满渔民义兵的乌旦船来援宋军,也被元水师冲跨,数千渔民落海,大部分壮烈牺牲。接着,元军又用小船满载茅草,灌以油脂,乘风纵火,直冲宋船,企图火攻连环船。但是宋军预涂坭桨于船蓬船身之上,火不能燃。张弘范以火攻战不克,又施诱降计。曾派出张世杰外甥韩新三到宋船劝降,遭到张世杰严辞拒绝。
   二月初四日,张弘范又驱文天祥乘海船到达崖门海面,迫其写书与张世杰劝降。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给他,诗云: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滩落四周星。山河友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与出了流传后世的千古名句。
    张弘范诱降失败,经过一番准备,二月初六日,发动向宋军总攻了。时值春雾朦朦,细雨霏霏。元军乘潮冲入宋军舟阵,偷袭宋将左大的战船,掳去左大。跟着又夺去宋军夏御史指挥的七艘战船,宋军军心动摇。加以翟国秀、刘俊等率兵船降敌,军中大乱。张世杰欲闯入中军救帝,但时已近黄昏,阴霾四布,咫尺莫辨,遂率 16 艘战船冲出崖门。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先驱妻子赴海死,登帝舟奏道: " 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宜再辱。 " 遂背帝昺蹈海殉国。从官及宫人多随之投海死。事后,杨太后闻帝已投海殉国,亦赴海而死,南宋遂亡。第二天,崖门海浮尸 10 万,随波起伏,惨不忍睹。张世杰与苏刘义逃出海,欲走交趾(今越南)。五月间,舟至平章港(今阳江市海陵岛),遇飓风覆舟,葬身海中。

江门六庙
新朝防海不防边,威令雷行刻不延。
相传徒村诏昨下,居人犹疑未必然。 ......
孰无坟墓孰无居,故土一旦成丘圩。
此身播迁不自保,安望他乡复聚庐。 ......
这是清代诗人黄居石《徙村行》一诗中咏叹江门人民在清移界令下被迫迁徙的苦难情景。
  在这次事件中,江门整个被毁,只有江门市六庙之一的新市庙硕果独存。这江门六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江门六庙不是人们想像的一般的神庙,因为这六间庙宇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单是从事迎神赛会,建坛打醮和接受千千万万的善男信女膜拜,而且可以左右政事,干预地方政务。
   清代,江门隶属新会,江门设立县丞,县丞在江门办理政务。新会县的政令要在江门施行,都有必须事先征得六庙的同意,否则政令绝对贯彻不下去,而作为新会县派出驻在江门的县丞,也只能看六庙有脸色行事。
   形成这种稀奇古怪的现象,完全是因为这六庙实质上已联合组成一个势力集团。六庙值理、值事清一色都由江门地方上有权势的绅耆富商担任。江门的地方治安,由他们这班人负全责。他们拥有一支武装力量,当年江门的大寮更馆,是直接隶属于江门六庙,接受六庙的领导和指挥的。因此,六庙的值理、六庙的值事、值事,各义上没有任何官职,但实质上权力比县丞还要大。查考清代未叶江门地方发布的官方文告,往往有 " 询之四乡而咸允,集之六庙而佥同 " 之语,可见官府要施行任何政令,都必须得到六庙的认同,才能向百姓公布。
   咸丰四年( 1854 年)六月,新会天地会首领陈松年(今江门潮连镇人)、吕萃俊(江门范罗冈人)、赵泰来(今江门窖头人)聚众密谋起义,至七月初八日,聚众 20 万人,在江门狗山竖旗起义,占领江门,是为江门红巾军起义。事前新会县知县陈应聘为准备应付红巾军向江门六庙征调几门大炮,但六庙的值理们置若罔闻,不予理会。当时江门大寮理馆,吕萃俊是头子,陈松年是武术教头,结果江门被红巾军占领,大炮全部落入红巾军之手,新会县城也被围两个月,弄得知县陈应聘狼狈不堪。事后恼羞成怒,下令彻查六庙拒调大炮之事。
   悍然宣判江门六庙的值理们以 " 通敌资乱、阴谋作反 " 之罪判处死刑。可是值理们根本不当作一回事,依然端坐六庙之中,陈应聘也无奈之何。由此可见,江门六庙的权力,实际已凌驾于地方官府之上了。
   然则江门六庙究竟是哪六庙呢?原来是:
   新市庙:这是江门六庙中最古老的,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 1617 年),为邑进士黄淳所建。庙址在江门簪花街(即今连平路)。故老相传: " 未有江门,先有新市 " 。何故?清初诗人黄居石所写的《哀江门》诗中就有 " 甲辰移海尽丘圩,古庙独存新市侧。 " 之句。甲辰是指康熙三年( 1664 年)江门遭受移界的灾难,整个江门被毁,尽成废圩,惟新市庙独存。
   后来复界,人们又在新市庙周围的废圩上,重新建设扩大而成为今天的江门市。
   北极殿:始建于清乾四十六年( 1781 年),殿址在江门殿前街(即今之镇东路原工商联旧址)。
   四圣宫: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 1894 年),宫址在江门市紫泥村(即今紫沙路紫沙小学)。
   现尚遗存有水月宫后座的残存部分,留有残缺石刻。其余部分已夷平。
   大王庙:始建时间无可稽考,庙址在江门市南兴街(即今后仓后路口)。
   石湾庙:始建于清乾初年,具体时间不详。庙址在江门市石湾村(今石湾直街)。
   三丫祖庙:始建时间无可稽考,庙址在江门市水南村(今江边里江门市九中内)。原正殿为洪圣大王庙,左为文昌宫,右为水月宫, 1982 年文物普查时正殿为洪圣大王庙,左为文昌宫,右为水月宫, 1982 年文物普查时正殿为洪圣大王庙尚存柱础基石,水月宫尚存残址,还可见砖雕和木雕等艺术装饰及青砖砌脚、绿瓦残片等,今已全部夷为平地,建了新楼了。
   江门六庙何时建立管理机构,已不可考。但据考证。江门红巾军起义时,六庙的管理机构已存在,但那时六庙中的四圣宫与三丫祖庙尚未兴建,也许六庙之称只是后来的事情吧!
   雪峰古寺,是江门最古老的寺院。根据《新会县志》记载: " 在江门津头浅山之侧,明万历三十三年僧无二始建观音堂于天妃宫后,崇视间里人苏泰初刺史舍观音堂后地一段,僧尚雪、凝雪继建佛殿,颜日 ' 雪峰 ' 。拆海时圯。复界后,康熙壬子其徒实藏与僧本立募化修复。僧舍寺宇,敞豁可观。 "
   从《新会县志》这段记载得知,雪峰古寺是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 1605 年),是由一位名叫无二的僧人开始在天妃宫后面建起观音堂的。这座天妃宫当然是在这之前已建有。但天妃宫始建于何时,史籍已无可稽考。到崇祯年间,里人苏泰初刺史把观音堂后面的一块地,布施给尚雪、凝雪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便在这块地上建起雪峰寺。这座古寺到清康熙年间拆海时被毁。拆海即移界,到复界后,于康熙十一年( 1672 年),由原雪峰寺僧的弟子实藏等在原址修复,有僧舍、佛殿,颇为宽敞。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守金门、厦门,经常出击江浙一带,且曾一度进军围南京,后来率军从厦门出发,进攻台湾。当时台湾为荷兰人占据,郑成功苦战 8 个月。荷督投降,台湾正式收复。自此郑成功所部经常与闽粤沿海的反清复明力量多有联系,取得给养,在海上非常活跃,便引起清皇朝的疑忌,企图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实行 " 海禁 " 政策,严厉禁止陆上人民出海捕鱼和贸易。顺治十三年( 1656 年),颁布了 " 禁海令 " ,康熙元年( 1662 年),下诏濒海居民内徙 25 千米。新会濒海的将军山至崖门口为起点,纵深至荷塘与香山县(今中山市)的古镇为界外。被划出界外的大片乡镇,包括今之古井、沙堆、睦洲、九子沙、麻园等地区的居民,须迁徙入内地。后番禺渔民领袖李荣、周玉率领船民和被迫迁的民众起义,清政府又于康熙三年( 1664 年),下令再内迁 15 千米。这一来江门便无可幸免地划在界外,所有民房店铺全部被毁,民众全数内迁。雪峰寺也就在这时遭毁。诗人黄居石《哀江门》诗中有 " 雪峰烟起暮钟残,一床苔藓坐弥勒 " 之句。可知当时整个江门被毁,雪峰寺也只剩得一尊弥勒佛像坐于茺烟蔓草之间吧了。复界后江门重建,雪峰寺也在原址重建。
   雪峰寺究竟坐落何处?《新会县志》说的 " 江门津头浅山之侧 " 究竟指什么地方?根据《新会县志》另一段记载说: " 狗山麓有圩,下有县丞,左有时雨亭,亭下有雪峰寺。 " 可以推知雪峰寺就是坐落现今的石湾街口明德坊拐角处大地塘街的位置。
   1948 年,还可见该寺横门上有 " 雪峰古寺 " 的横额,故址犹存。解放后几经变迁,寺址成了看守所,后又拆建成民房住宅,附近街道上,迄今仍偶尔可见破碎残存的石刻栋柱的残片。时代变迁,岁月流逝,江门六庙和雪峰古寺,今都已湮灭无存,只存在于老一辈人的记忆之中。细考遗踪,聊寄慕思,亦只能看到雪泥鸿爪的隐约踪影吧了。
新会象山古城墙遗址
  早在元代末年,新会会城开始夯筑了一条土城,这是会城最早期的城垣。明洪武三十年( 1397 年)千户宋斌改用砖石砌筑了真正意义的城墙,史志称为 " 旧城 " 。明成化十年( 1474 年),知县陶鲁筑 " 子城 " 。万历元年( 1573 ),兵备佥事何子明、知县伍睿发动乡绅捐资修筑外城(又称新城)。这样,新会城的新旧两城周围共 1370 丈,建有城门 7 座,便门 4 座,大水关 3 座,小水关 2 座。新会的古城一直沿用至民国,除在清代略有修整,各个城门及水关均变化不大。清乾隆时期的《新会县志》称,新会城为广东第三大城,仅次於广州城和潮州城。
   民国时期,会城拆除了古城墙,改建马路。由于修建会城通向圭峰山的马路,最後一座城门北门也於 1957 年左右拆掉。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会城的城市建设,昔日雄伟的城池已成了往事,祗有城东马山和城西象山仍存有古城墙的遗迹。
   象山古城墙遗址,位於象山北麓陡崖边,始建於元代末年,是一段坚实的泥质墙基,从城外的濠沟算起高达 5 -6 米,主要是黄泥和沙土夯打而成,长达 500 多米。现在,在一般人眼里,城墙祗不过是一段高起的泥埂罢了。沿线可以看到一段段大块的城砖,长约 1 米,坚硬无比,是作为城墙底层承重的墙砖。还有一排排 30 厘米长的青砖整整齐齐地点缀在泥基之上,那是明代的城砖。在草丛中,细心找寻,还发现了一个城垛。在象山古城墙遗址上,还架有两门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铁炮,炮口对着城外,其中一门重 " 三千司斤 " ,长约 3 米,仍然威风懔懔,祗是不再令人生畏了。象山上每天都有众多老人悠闲乘凉,摇着葵扇,指着这些墙基、城砖,不倦诉说着古城的历史。

    架在青砖炮架上的两门清代大铁炮

古城墙就是由这样的一排排青砖砌筑而成

残存的一个城垛,可以清楚见到中间的了望眼

加入我们 | 网上支付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区 | 客服中心 | 业务简介 | 网站地图 | English

1998~ job168网 版权所有 推荐使用Firefox 3.5以上版本的浏览器(点击下载) 1024*768以上分辨率 咨询热线:020-85597575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43 荣获ISO9001:2008权威认证人才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