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 100% 精准定位合适的职位信息吗?请点击>>

job168

地理位置

惠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属珠三角经济区。惠州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素有 “ 粤东门户 ” 之称。陆地面积 1.13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370 多万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自然概况
   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回归线横贯全市。常年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 2000 毫米,平均气温 22℃ 。广东省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和西枝江横贯全市,北部多山地,中部和沿海地带多横积小平原,东、西部为丘陵台地。

  惠州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地下蕴藏有铁煤、钨、钛等 30 多种矿务。盛产稻谷、甘蔗、花生、荔枝、柑橙等。沿海出产优质食盐,山区富藏山珍野味。惠州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 223.6 公里,海域面积达 4520 平方公里,水产品种达 640 多种。


人文历史   
 


    惠州为广东省历史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传说中仙人乘木鹅翩然而至故得名 “ 鹅城 ” 。 惠州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故享有 “ 岭南名郡 ” 之美誉。惠州自然景色迤逦,集湖、山、泉、海、江、瀑、岛于一身,有远近驰名的惠州西湖、罗浮山、南昆山、大亚湾、巽寮湾和港口海龟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惠州集古城胜景、道教源流、名士遗址、革命纪念地以及瑶乡风情和客家民俗于一体,营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功能综合旅游体系。


经济发展  
   惠州市处在广东省经济最发达、发展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内。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以电子、纺织、机械为主的支柱产业,随着中海壳牌石化项目的建设投产,石化产业跃升为惠州又一支柱产业。 2008 年,惠州市人民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积极应对冰冻、地震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 “ 惠民之州 ”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 129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5% ,高出全省平均增长 1.4 个百分点,三大产业比例为 7.0∶58.9∶34.1 。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池、电脑、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线路板和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惠州已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惠州已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  
 


   目前有来自美国、日本、欧洲、澳洲、香港、台湾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惠州投资办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 100 多亿美元。截至 2006 年底,共有 25 家世界 500 强公司在惠州投资办实业或成立办事机构。大批海内外企业、公司的进入,使惠州加工制造业直接连结全球经济链,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基地正在形成。  


前景展望  
2002 年 11 月,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 —— 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 43 亿美元,外方投资者是世界著名的英荷壳牌有限公司,该项目已于 2006 年 3 月份年正式投产。该项目的成功投产,带来了巨大的牵动效应。预计在未来的 5-10 年内,该项目将给惠州带来 600-1000 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这个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惠州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奠定了惠州百年发展的格局,必将对惠州乃至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惠州正加紧规划及实施三条战略经济带,一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数码信息企业为内容,打造数码信息产业带,壮大数码信息产业。二是以建设大学园区,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落户为契机,带动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带,发展文化产业。三是依托惠州港大港口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辟沿海重化工产业带,发展临海经济,以此打造惠州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的惠州政通人和,蓄势待发。市委、市政府正抓住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动工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迅速掀起新一轮发展潮,全面推进现代石化数码名城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委、市政府计划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把惠州建成 “ 四个基地、一个中心 ” ,即数码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石油化工加工基地、对外贸易出口基地、度假观光旅游基地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到 2010 年,全市 GDP 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达到 1700 亿元,人均 GDP 超过 5600 美元。与此同时,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力争在 3-5 年内把惠州建设成为文明生态城市,并逐步夺取 “ 中国人居奖 ” 、 “ 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 以及 “ 国际花园城市 ” 的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是广东省历史名城,古称循州、祯州,有 1400 多年的建制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1949 年 10 月 14 日下午,惠州解放,同年 12 月,惠州镇人民政府成立,为惠阳县人民政府所辖。解放后惠州的建制,于 1958 年 6 月由镇改为市(县级); 1959 年 5 月由市(县级)改为镇; 1968 年 1 月由镇改为市(县级); 1988 年 2 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撤销惠阳地区行政公署,原惠州市(县级)升格为地级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惠州地区的贯彻实施,经历了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的历程,并随着惠州建制的变动和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而相应调整和完善,不断走向成熟。

  建国初期,在党中央的倡导和督促下,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民主建政的高潮。虽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政权制度已被确定下来,但由于当时实行普选的条件尚不成熟,就采取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种过渡形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一是出席会议的代表由各界人民协商产生,其中一部分由人民政府邀请;二是并非政权机关,而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府联系群众和传达政策的协议机关和咨询机关,只有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时才成为过渡性的权力机关。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与文件规定,惠州镇于 1950 年 2 月召开了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至 1950 年 12 月,共召开 4 届共 5 次会议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镇人民代表大会部分职权,听取和审查镇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讨论决定重大工作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权力机关的作用,为建立镇人民代表大会奠定了基础。

1953 年,新中国在经济上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在人民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迈出新的步伐,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已经成熟。同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 20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 2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22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在这次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普选活动中,惠州镇于 1954 年 5 月完成了镇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并召开了惠州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作为镇一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镇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至 1963 年 9 月,惠州镇共召开了 5 届共 5 次人民代表大会。在此期间,由于惠州镇的建制曾由镇改为市(县级)、又由市改为镇;市、镇人民代表大会混合计算届次,因此,在 1958 年 5 月召开的惠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又算作惠州镇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 文化大革命 ” 开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挫折和破坏,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 1966 年到 1977 年长达 12 年的时间里没有召开会议和开展活动,名存实亡。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集党、政、军、审判、检察权于一身的革命委员会取代。

1968 年 1 月,惠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根据 1975 年《宪法》关于 “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又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 的规定,又算作惠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届期由 1968 年 1 月至 1981 年 5 月。粉碎 “ 四人帮 ” 以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于 1977 年开始逐步恢复活动。 1978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总结了建国以来历史的经验教训,特别是 “ 文化大革命 ” 的沉痛教训,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80 年底,惠州市(县级)完成了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并于 1981 年 6 月召开惠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革命委员会、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按照 1979 年 7 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地方组织法,选举产生了惠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至 1988 年市改区前,惠州市共召开 5 届共 10 次人民代表大会,从第三届开始每届设立常务委员会。

1988 年 2 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撤销惠阳地区行政公署,惠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原惠州市改为惠城区,属惠州市所辖。同年 5 月,惠州市完成了升格后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并于 6 月召开惠州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延续升格地级市前惠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届次),选举产生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至 2008 年 2 月,惠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了第六、七、八、九、十届共 25 次会议。

【对外经济】

2008 年,惠州市外贸进、出口较快增长,一般贸易大幅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较快增长,超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获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一等奖、外贸出口一等奖、一般贸易出口一等奖、一般贸易进口二等奖、外经工作二等奖以及开发区、园区、企业等各类奖项 18 个。
   年内,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 297.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3.4% ,高出全省平均增幅 15.6 个百分点,其中:进口 117.5 亿美元,增长 23.7% ,高出全省平均增幅 18.3 个百分点,完成年度任务 112.4% ;出口 179.9 亿美元,增长 23.2% ,高出全省平均增幅 13.8 个百分点,完成年度任务 112% 。全市进出口和进口总量均居全省第 6 位,出口总量居全省第 7 位,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幅居珠三角九市第 1 位。
   年内,一般贸易进口 20.5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6.8% ;来料加工进口 7.8 亿美元,下降 4.6% ;进料加工进口 82.3 亿美元,增长 25.8% 。一般贸易出口 18.1 亿美元,增长 42.1% ;来料加工出口 10.9 亿美元,增长 11.7% ;进料加工出口 150.9 亿美元,增长 22.6% 。
   年内,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 362 宗,吸收外商合同外资 18.1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5.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7% 。其中: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 293 宗,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 15.8 亿美元,增长 0.8% ,完成年度任务 100.8% ;经国家商务部确认,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13.5 亿美元,增长 10.1% ,完成年度任务 100.1% 。全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总量均居全省第 5 位,增幅分别居珠三角九市第 2 位和第 7 位。完成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任务居珠三角九市第 7 位。
   存在问题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第四季度外贸进、出口呈现逐月下滑趋势。 12 月全市进口 9 亿美元,比 11 月回落 26.5 个百分点,比 10 月回落 35.2 个百分点; 12 月出口 15.2 亿美元,比 11 月回落 11.3 个百分点,比 10 月回落 27.6 个百分点。进口有 4 个县 ( 区 ) 未完成年度任务,出口有 2 个县 ( 区 ) 未完成年度任务;合同利用外资有 3 个县 ( 区 ) 未完成年度任务,实际利用外资有一个区和一个园完成年度任务差距较大。

进出口贸易增长
   一般贸易大幅增长 全市一般贸易出口 18.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42.1% ,进口 20.5 亿美元,增长 36.8% 。
   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商品主力军 三大类出口商品 —— 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和鞋类出口比上年分别增长 24.6% 、 31.6% 和 16.1% ,占全市出口总值 90%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87.7 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 48.8%( 同三大类出口啇品有重叠 ) ,比上年增长 49.7% ,提升 12.8 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出口增长迅猛 私营企业出口 10.7 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 6% ,比上年增长 68.9% ,提升 1.6 个百分点。
   开拓市场有成效 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 2.2% ;对欧盟和韩国出口分别增长 20.7% 和 199.4% ;对非洲、拉丁美洲、东盟出口分别增长 75.3% 、 45.6% 和 24.8% ;对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 89.3% 和 42% 。全市出口大户明显增多,由上年 165 家增加到 196 家。

 利用外资成效明显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吸收外资全面增长 全市第一产业吸收合同外资 2496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41% ,实际利用外资 2151 万美元,增长 3.5% 。第二产业吸收合同外资 14.7 亿美元,增长 6.3% ,实际利用外资 13.1 亿美元,增长 8.7% 。分别占全市吸收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总量的 81.3% 和 84.3% 。
   第三产业吸收外资结构优化 第三产业吸收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为 31324 万美元和 22354 万美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吸收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 104.4% 和 137% ,租赁、商务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增长 85.8% 和 47% 。
   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 全市有 259 家企业增资,增资金额 7.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6% ,占全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的 48% 。世界 500 强企业在惠州市投资企业 5 家 ( 含增资 ) ,增加投资总额 16505 万美元,合同外资 5103 万美元,投资总额与合同外资金额均居全省第 5 位。
   大项目明显增多 全市新设和增资超千万美元项目 52 宗,合同外资 10.9 亿美元,占全部合同外资 68.9% ,比上年增长 23.9% 。主要集中在石化、电子行业。有投资总额 8000 万美元中原油 ( 惠州 ) 石油化工项目、投资总额 1.5 亿美元惠州比亚迪电池项目等。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为 540.8 万美元 / 宗,比上年增长 52.8% 。
   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承接周边地区产业转移外资企业落户 63 宗,吸收外资 38398.32 万美元,覆盖电子、通讯、建材、精细化工等行业;全市有 13 家 “ 三来一补 ” 企业就地转为 “ 三资企业 ” ,投资金额 407 万美元。扩大内销工作成效明显,全市有内销外商投资企业 260 家,全年内销金额 130 多亿元,实现增值税入库金额 23.34 亿。全年有加工贸易转内销企业 47 家,比上年增加 17 家,转内销金额 8500 万元,增长 20.2% 。

重大经贸活动取得进展
   年内,组织和参加多场招啇、经贸交流等大型活动,有力地提高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
   境外招商: 2 月 25 日~ 3 月 6 日,与香港投资推广署联合在新加坡举办香港 — 惠州投资环境介绍会 ( 并赴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系列招商活动 ) ,签约 8 宗,合同利用外资总额 2.38 亿美元。 7 月 3 日,参加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联合主办的 “2008 粤港经贸合作交流会 ” ,签约 7 宗,合同利用外资金额 3.2 亿美元,贸易金额 1.65 亿美元; 10 月 26 日~ 11 月 6 日,参加省政府与香港特区在西班牙举办的 “ 粵港 — 欧洲 ( 西班牙 ) 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 ” ,签约项目 5 个,投资额 2.7 亿美元,贸易成交 5578 万美元。 12 月 10 日,参加香港举办第八届 “ 中小企业国际推广博览会 ” ,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国内招商: 4 月 8 日,市委、市政府举办 “ 设地级市 20 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 中的招商引资推介会,签约 68 宗,合同利用外资 12 亿美元。 9 月 8 ~ 11 日参加国家商务部在厦门举办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洽谈会,签约 10 宗,合同利用外资 8900 万美元,贸易金额 4038 万美元。 11 月 28 日在广州举办的 “2008 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 ” 招商会,签约 5 宗,合同利用外资 1.25 亿美元。
   参加春秋两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 103 届, 57 家企业参展, 111 个展位; 104 届, 68 家企业参展, 151 个展位

 

【劳动就业】

2007 年,惠州在岗职工人数达 75.7 万人,比 1987 年净增 54.5 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 19644 元,比 1987 年增长 12.4 倍,年均增长 13.9 %,工资水平明显提高,为惠州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就业人数扩大   设地级市后,随着惠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单位从业人数不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人数由 1987 年的 21.2 万人发展 2007 年的 75.7 万人,二十年间增长了 2.6 倍,年均增长 6.6 %。

  二十年间,全市在岗职工人数曾经出现过下降的趋势,但很快止降回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受国有企业改制的影响,全市在岗职工人数从 1998 年起开始减少,到 1999 年的两年间已经从 1997 年的 44.9 万人减少到 42.2 万人,共减少 2.7 万人,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就业人员减少量更是高达 5.4 万人。 2000 年全市在岗职工人数止降, 2001 年起开始回升,到 2007 年末达 75.7 万人,职工队伍扩大。

  就业人员结构进一步改善   2007 年全市在岗职工人员中,第一产业 0.1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0.1% ,第二产业 58.8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77.7% ,第三产业 16.8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22.2% ,与 1988 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 13.1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52.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39.8 个百分点,惠州三次产业之间的就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工业制造业的就业比重显著上升。

  就业渠道发生根本转变   2007 年,惠州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 15.9 万人,比 1987 年增加 1.9 万人,年均增长 13.2% ;集体经济单位 3 万人,比 1987 年减少 3.2 万人,下降 51.2% ;其他经济单位 56.8 万人,比 1987 年增加 55.8 万人,增长 56.3 倍。在城镇集体单位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减弱和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员放缓的情况下,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已经成为解决全市城镇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在岗职工工资结构显著改变   2007 年,惠州城镇以上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 145.9 亿元,比 1987 年的 2.9 亿元增加 143 亿元,年均增长 21.6% 。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 44.5 亿元,比 1987 年增加 43.7 亿元,年均增长 16.6% ;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 4.3 亿元,比 1987 年增加 3.5 亿元,年均增长 8.9% ;其它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 97.2 亿元,比 1987 年增加 97.1 亿元,年均增长 43.3% 。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的职工工资总额构成分别由 1987 年的 66.2% 、 29.1% 和 4.7% 发展为 2007 年的 30.5% 、 2.9% 和 66.6% 。主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非公有制类型后来居上占主导地位。

  发展因素分析   设地级市二十年来,在岗职工的就业规模扩大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大幅提高,就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扩大内需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结合。此外,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有效措施:一是政府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吸引外商及港澳台商来惠州投资办企业,以增加就业岗位;二是适时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三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四是经过多年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较大的工资改革,职工工资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五是制定了全市最低工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低收入者的工资增加;六是企业单位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经济效益好转,职工工资档次不断提高。

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在国有、集体经济单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全部解决,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凸现,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只要我们实施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处理好劳动力供求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解决好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的矛盾,协调好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就一定能继续扩大就业规模,进一步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实现 “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 的目标。

【社会保障】

至 2007 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 88.6 万人,比 1993 年增长 4.3 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61.3 万人,比 2001 年开始时增长 1.7 倍,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 2007 年,全市符合低保标准的 63865 名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低保金社会化发放率城镇和农村均达 100% ,农村纳入五保对象 7959 人的五保供养全面落实,同时,惠州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结扎夫妇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   二十年来,全市养老保险基金通过逐年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规范基金管理和发放等措施,确保了企业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为离退休人员安度晚年提供了生活保障。

1993 年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仅有 16.8 万人, 1994 年超过 20 万人 , 1995-1999 年参保人数在 20-25 万人之间, 6 年来的参保人数比较稳定; 2000 年大幅上升至 34.8 万人,比上年增长 53.3% ; 2002 年、 2005 年、 2006 年分别超过 40 万人、 50 万人、 60 万人, 2007 年跃升至 88.6 万人,比上年增长 47.4% 。显示, “ 十五 ” 时期以来,全市养老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

1999 年全市月人均养老金 355 元,有 10935 名离退休人员实行了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 33% , 2000 年达 100% ,有效地保障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2001 年,制定和公布企业工资指导线,首次形成、公布惠州 48 个职位工资指导价位,最低月平均工资标准自 9 月 1 日起实施:市区(含惠城区乡镇) 380 元,各县(市、区) 310 元,养老保险金的征缴标准也相应作了提高。 2002 年,市直、惠城区及大亚湾区的养老保险实现了统一基数、统一比例、统一待遇计发的 “ 三统一 ” ,养老保险层次得到提高。 2004 年,全市社会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即统一制度、统一征收、统一调剂、统一管理、统一社保经办机构。 2006 年 7 月 1 日起,实行养老保险完全市级统筹,县(区)征收的养老保险基金全部缴入市财政专户,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核算由市统一管理,参保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等支出所需的基金从市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中拨付。

  医疗保险从无到有   2001 年 6 月 30 日,惠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先在市直单位启动,经过半年的运作,扩展到各县(市、区),至年底,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 21.5 万人。 2003 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突破 30 万人,达 30.6 万人。 2004 年从 7 月 1 日起,对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待遇作相应调整,较大幅度减轻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的个人负担,平均降幅为 13.5% ;参保职工因病住院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报销比例由原来的在职职工 85% 提高到 90% 、退休职工由 87% 提高到 95% 。降低使用 “ 乙类 ” 药品个人自付比例,由原来的 10% 降为 5% 。 2005 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突破 40 万人,达 46.7 万人; 2007 年达 61.3 万人,同比增长 18 %。

  最低生活保障线确立   二十年来,惠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解决 “ 一保五难 ” 问题,不断扩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低保金发放标准,确保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1999 年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9296 人, “ 五保 ” 人数 7125 人,发放低保金 453 万元; 2005-2006 年,随着低保门槛的降低,社会救济面扩大,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超过 4 万人、 5 万人,发放低保金分别为 1902 万元、 2604 万元,城镇低保金发放已达 100% ,农村达 97% 以上。 2007 年,全市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共 71824 人实现应保尽保,城镇和农村的低保金社会发放率均达 100 %。

2004 年惠州城镇低保标准为:惠城区 215 元,惠阳区 195 元,惠东县 182 元,博罗县 169 元,龙门县 162.5 元,大亚湾 208 元;农村低保标准:惠城区 130 元,惠阳区 125 元,惠东县 105 元,博罗县 125 元,龙门县 100 元,大亚湾 130 元。 2006 年,按照《惠州市解决 “ 一保五难 ” 问题实施方案》,惠东县、龙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 125 元,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提高至 208 元;将全市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 1500 元以下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予以保障,城乡低保全部实现 “ 应保尽保 ” ,并实现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社会化发放和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农村社保率先出台   2005 年 7 月 1 日,惠州出台实施《惠州市农村基层干部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该办法将全市在编在册的农村基层干部全部纳入保障范围。至年底,全市有 7873 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其中,在职在编 6737 人,退养人员 1136 人。 2006 年,农村独生子女纯生二女结扎夫妇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实施。

 
 

加入我们 | 网上支付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区 | 客服中心 | 业务简介 | 网站地图 | English

1998~ job168网 版权所有 推荐使用Firefox 3.5以上版本的浏览器(点击下载) 1024*768以上分辨率 咨询热线:020-85597575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43 荣获ISO9001:2008权威认证人才网站
    
×